轻松筹

一、轻松筹——点滴温暖,让绝望生发希望

轻松筹是轻松集团旗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成立于2014年,首创大病救助模式,将社交的强关系运用到大病筹款中,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筹款渠道。10年时间,轻松筹帮助数百万大病家庭筹集到救命善款。轻松筹线上客服团队与电话客服对于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进行1对1顾问服务。人机协作的方式让用户在更加高效、透明的模式下参与支持,保证爱心人士和求助者双方获得保障。

二、轻松保严选——家庭好保险 轻松保严选 (官网链接)

轻松保严选是轻松集团旗下互联网保险业务平台,联合国内多家知名保险公司为用户精选优质保险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符合个人和家庭的保险产品。
轻松保严选为消费者精选优质保险产品,量身定制保障方案,为广大用户提供不同维度的健康保障,帮助用户规避人身风险,锁定幸福未来。

三、轻松健康——领先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2018年轻松集团旗下健康服务平台——轻松健康   应运而生,秉承“一切为了全民健康”的服务宗旨,专注健康领域,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的健康产品、专业的健康服务、舒适的消费体验,打造高性价比的医疗健康服务。轻松健康为个人及团体提供从健康咨询、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全方位个性化服务。

社会责任

轻松集团于2016年成立社会责任部,目的为解决大病贫困家庭急迫的人道需求,做好与政府、公益组织疾病应急救助的衔接。2016年8月,轻松公益成为民政部指定的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
截至2023年7月,轻松公益助力公益组织筹集5.58亿善款,汇聚了2600万次+的救助。
在“阳光链”加持下,轻松公益携手爱心人士不断刷新中国公益速度,快速响应,迅速落地,紧急驰援包括凉山火灾、广西水灾、抗击疫情等多个公益项目,传递社会爱心。
媒体报道 > 新闻详情

轻松筹杨胤:难以抉择时,就选更难的那条路

来源:公益时报

杨胤自认比以前胖了一点但肯定不是因为不良习惯。


胖了就少吃几口这是杨胤过去保持身材的方法。一个有自控力的职业女性少吃点根本不算什么。但现在不是这样杨胤觉得这是年龄给身体带来的变化。


很多事都有不能靠意志力或自控力控制的时候 尤其是身体。


(轻松筹创始人兼CEO  杨胤)


这不难理解。轻松筹上,绝大部分众筹发起者都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患严重的疾病。这是提起轻松筹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大病筹款平台的重要原因。


在健康保障系统不够完善的现阶段,疾病的毁灭性力量,太容易被感同身受,而当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朋友、朋友的家人、同事、邻居等的身份通过轻松筹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更容易获得捐助者的信任和同情,并提供实际的帮助。


聚沙成塔。2014年成立的轻松筹,如今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5.5亿,为超过160万个家庭筹集了超过200亿元的善款。


虽然干着救苦救难的活儿,需要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杨胤和她的团队对健康保障这件事有乐观的估计,他们相信通过努力,事情总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创业这几年走过的沟沟坎坎,她也没太放在心上,“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从来不难过。”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


杨胤成为轻松筹创始人,跟她在IDG的前下属、也是轻松筹联合的创始人于亮有直接的关系。

 

“众筹”是当年最火的创业风口之一。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显示,2014 年成立的众筹平台共有84家,平均每个月有七家新平台诞生。离开IDG之后的于亮带着他的技术团队接了很多众筹网站的外包开发,发现这些产品常常受限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这个小小的技术团队,想到了一种基于微信和移动端的众筹模式互助筹,这是轻松筹的前身。这个模式设想通过微信的熟人社交解决信任的问题,以朋友圈的社交属性解决传播渠道的问题以微信支付 解决付款问题。


(轻松筹联合创始人兼COO  于亮)


于亮找到当时已经是IDG副总裁的杨胤,希望老上司能够“先支持一点钱,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杨胤看好这种模式。很痛快地成为了轻松筹的天使投资人,并在产品开发出来后将其引见给了IDG的老板熊晓鸽,帮助轻松筹获得了IDG投资。2014年10月,杨胤离开工作了近18年的IDG,加入轻松筹,负责战略和管理。


关于这次职业选择,杨胤曾对媒体袒露心迹,“想着40岁了我要改变一下自己。”


杨胤在看重轻松筹团队的技术与产品的同时,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团队缺乏专业的市场推广及宣传管理人员。这一点轻松筹的另外几个早期团队成员同样意识到了。


(轻松筹联合创始人 区块链实验室VP  李汐)


联合创始人李汐热切地欢迎杨胤的加入,“她能够带领我们把她手里的一些资源都利用起来,让公司变得更好。”


李汐认识杨胤要早于轻松筹的出现,他们结缘于和扬州市政府做的一个项目。后来到北京做轻松筹,没想到跟杨胤成了同事。他用“制衡”形容杨胤加入轻松筹后的变化。


今天,朋友圈出现轻松筹的众筹项目,大家都觉得习以为常了。只有杨胤和她的团队知道,这种“习以为常”的状态,轻松筹这几年是通过怎样的努力实现的。


轻松筹的模式不像其它创业项目,可以找到国外成功的模板,这一套完全原创的系统。和其他创业项目一样,轻松筹在成立之初受到过种种质疑甚至诋毁,有时甚至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杨胤接受这种质疑。这种质疑的背后,是因为相信公益众筹的社会价值。


她是怎么顶住这些压力的?


杨胤跟着熊晓鸽工作很多年,他对杨胤最大的启迪是,“无论遇到天大的事情,他都觉得那都不是事。”


打开社会公益的大门


今天,轻松筹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病救助。但最开始轻松筹在项目选择上并没有倾向性,只是单纯想要切入众筹市场,等到2014年9月一个“拯救程序员”的大病救助项目被广泛传播之后,这类救助项目日渐多了起来,带给平台爆发式的用户增长,杨胤调整了公司的方向,将众筹业务更多聚焦到大病救助。


由于轻松筹主打的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起项目,作为平台方,审核项目真实性的责任和压力与日俱增,这一点在大病众筹项目上尤其显著。从人工审核到招募志愿者,杨胤知道轻松筹能做的就是尽量去通过技术降低成本,优化效率。2017年,轻松筹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爱”审核系统,以人机协作的方式加快审核速度,使得项目审核的成本由此前的平均200元,降低到现在的60元。


看上去这一切都水到渠成,但至少在2016年,轻松筹还想过放弃大病救助业务。 这一年的3月,全国两会,中国首部《慈善法》通过了,但是“大病众筹”这种新兴的模式到底合法不合法,还没有一个定论,轻松筹内部有声音支持做农产品的众筹降低平台的政策风险和舆论压力。 


(轻松筹创始人兼CEO  杨胤)


2016年的一天,公司的人都等着杨胤的决策,而杨胤在读轻松筹的数据和用户留言时注意到,大部分留言,都跟大病救助项目有关。


“有一天,我就想明白了这件事儿,如果我们不去把这条路走通,可能很多人通过互联网得到帮助的这样一条路就被关上了。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件对的事情, 既然是对的事情,就应该坚持。”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杨胤顶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决定,“哪条路不好选的时候,我们就选难的路,因为难的路上人少。”

 

此后,他们多次与相关主管部门及法律界专家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大家得出的定论是:个人为自己或者是直系亲属在网络上发起的救助是合法的,但是,为他人或者是为其它某些特定群体筹款,必须通过具有合法资质的公募组织,这个界限划分得很清楚。


2016年8月3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轻松筹与腾讯公益、淘宝公益、京东公益等12 家平台同时入选,是唯一一个入选的众筹平台。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生效实施。


(轻松筹首席战略官CSO  王政)


轻松筹的首席战略官王政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杨胤邀请加入轻松筹,他曾在民政部工作过,有长达十几年的公益项目运营经验。主动与制定慈善法的法律专家和民政部沟通,向官方解释轻松筹的模式和管理方式,听取意见,调整产品,经验丰富的王政主导了轻松筹的政府事务和相关战略。


认同轻松筹的公益模式是一方面,对杨胤的认可是王政加入轻松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她的正能量、气场和号召力,才使得这么多人能够跟随她做这么阳光的事情。”


全民大健康平台


以大病救助项目为主体,是轻松筹的第一次正式转型。 但大病救助归根还是事后补救,一些社交圈不广的求助人,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预期的众筹效果。轻松筹决心把“事后救助”延伸到“事前保障”,2016年4月,轻松筹上线了轻松互助业务。


(轻松筹大病医疗事业部VP  杨广涛)

 

一两年前,很多卖保险的人,会在轻松筹平台捐一块钱然后写,“与其事后轻松筹不如事先买保险。”


轻松筹的同事跟杨胤商量把这种言论屏蔽。杨胤不同意,“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说的对呀。其实如果我们的社会大家都有保障的话,那就应该事后轻松筹的人少,事后没有人轻松筹了,没有人因为看病没有钱因为这些在事后筹款了,那才是我们的成功。


以上是轻松筹开始做互助和保险项目的引子。 


(轻松筹健康保障事业部VP  戴文哲)


通过更深层次地思考并结合实践杨胤带领团队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四重健康保障体系。这个由大病救助、轻松互助、轻松公益、 轻松e 保组成的健康保障体系,分别对应重大疾病应急救助、事前健康互助、公益组织对接和定制化商业保险保障构成了一整套涵盖事前、事后的完整健康保障体系,轻松筹也由大病筹款平台升级为全民健康保障平台。团队“让事情变得更好”的初心得以实现。


这是轻松筹的第二次转型,同样跟杨胤的决定有关。


公司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个理工男为主的团队里,杨胤既是决策者,也是协调者,不断为团队选择合适的人,弥补管理上的短板。


(轻松筹首席财务官CFO  王静)


轻松筹CFO王静,与杨胤是十几年的老朋友。


随后,大病医疗事业部VP杨广涛、市场VP马克、健康保障事业部VP戴文哲、运营VP章恒等更多优秀的人才被杨胤引入轻松筹。


(轻松筹运营VP  章恒)


轻松筹内部有一个叫“理工男纯爷们”的群,杨胤也在群里。学计算机的她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团队里,并没有觉得不习惯,“读大学的时候,班里就6个女生,周围全是男的。”


李汐认为杨胤在团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创业的时候都会有冲突点,哥们的话可能就会打架或者当面撕破脸,但是和女性创业者一起的时候,总是相互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轻松筹市场VP  马孝武Mark)


杨胤毫不掩饰对这些男同事的赞美,“有的时候呢一个没本事的老板也挺好的。多找一些像我们这样的团队里面的男人们,就不用那么苦哈哈了。”她拒绝用“管”这个词形容自己在团队中的工作,“我们是一个自主力很强的团队。” 



轻松筹从大病救助延伸到互助、保险和公益板块,在这种业务扩张和调整的过程中轻松筹日渐明晰了自身发展目标——做一个全民健康保障平台,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应对疾病的勇气和力量。


以前杨胤想过等到退休以后要去做公益事业,但是有时候人会得到命运的垂青,她在适当的时机碰到了原本以后要做的事,“我非常庆幸当时没有因为麻烦、担心、困难而退缩这一点两年以后想,我觉得也是那个时候的幸福。”


这种幸福在持续,并且有了新的麻烦和困难。


杨胤说,团队同事经常批评她,不会秀,也不愿意接受采访。


这种时候,杨胤就会尽量配合。她说自己会从历史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我真的是个乐观主义者。”


我们问同事们为什么选择加入轻松筹。


同事们说,“这是个有希望的公司。”